國家發(fā)展,人民有感知;國家進步,人民有獲得。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正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的生活。從今天起,《焦點訪談》推出國慶系列節(jié)目“奔向更美好生活”。十一黃金周,秋高氣爽,很多人會出門去其他城市旅游,或者就在所在的城市里來一次Citywalk,漫步街巷發(fā)現驚喜,過個輕松愜意的假日。
這些年中國的城市變化很大。老建筑還在那兒,但進去一看已經悄然變身;社區(qū)旁邊不知哪天又多了個口袋公園,小而美。城市更精致了,生活更便利了。這些變化,您發(fā)現了嗎?城市的更新讓您有什么新體驗?
廣州永慶坊,從一條破敗老街變身為文旅新地標,古老的騎樓與炫酷的時尚潮流體驗街區(qū)在此奇妙共生。
北京雨兒胡同,從擁擠雜亂的大雜院,變身為整潔美麗、設施現代的溫馨居所,這是從胡同里“長”出的神奇小院。
重慶戴家巷,從雜草叢生、出行不便的背街小巷變身為能遠眺江景、文旅融合的“城市會客廳”,老街區(qū)煥發(fā)出新活力。
到一個地方,先看城市的風貌,再接觸當地居民,這是讀懂城市的第一步。我們的城市,好像沒有改頭換面,但又悄悄變了。仔細看,到處都是精巧別致的設計。我們的城市更新已經進入了“精雕時代”。改變,不再是大規(guī)模大拆大建,而是從細處著眼、從需求出發(fā),用心打造,如同“繡花”。
國家發(fā)展改革委國土開發(fā)與地區(qū)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???/strong>過去,我們采取的是“推土機式”的城市更新,現在大塊工作已經基本完成,需要更加精細的“精裝修”。我們觀察到這兩年,尤其是2025年的城市更新,下足了“繡花功夫”,城市更新不只是物理空間的重構,更重要的是社區(qū)關系、經濟活力和文化記憶的重新編織。
聽起來有點復雜,其實核心就是“以人為本”。這樣更系統(tǒng)性、更科學的城市更新理念是寫入國家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文件的,這是國家戰(zhàn)略層面的大工程。
要想讀懂這個大工程,還得了解更多背景資料,查查更多專業(yè)數據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、速度最快的城鎮(zhèn)化進程。大量棚戶區(qū),也就是建筑密度大、結構簡陋、安全隱患多、住起來不舒服的片區(qū),都進行了翻新和改造,同時新建了大量住房,為大多數城鎮(zhèn)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。現在,我國城鎮(zhèn)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40平方米,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萬套,1.7億多住房困難家庭圓了住房夢。
不僅居住的面積更大了,還要住得更好。但是,對于一些城市,尤其是大城市,讓大家住的感受更好其實是個大難題,比如人口多、建筑密集、住房緊張,用專業(yè)的話說,就是“一些大城市的系統(tǒng)性、宜居性、包容性和生長性不足,‘城市病’問題突出,適應城市高質量發(fā)展要求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還未完全建立?!?/p>
劉???/strong>過去我們的城市更新取得積極成效,但是隨著快速城鎮(zhèn)化,城市發(fā)展“攤大餅”,出現了交通擁堵、空氣污染、房價高昂的“城市病”,老百姓通勤時間長、生活不方便,同時也出現了“千城一面”、到哪兒都一樣的情況。所以,總書記特別強調要“以人為本”?!耙匀藶楸尽币彩悄壳俺鞘泄ぷ鞯闹匾瓌t。
群眾的生活面臨問題,國家就會努力解決。怎么辦呢?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給出了答案。會議指出:我國城鎮(zhèn)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(wěn)定發(fā)展期,城市發(fā)展正從大規(guī)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。
翻譯一下就是先解決你有地方住,然后逐步讓你住的地方變好變大。這背后,當然是有務實的政策支持的。
來看“政策日歷”。2023年7月,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發(fā)布《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》。2025年5月,《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(xù)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》發(fā)布。不同的政策各有側重,但理念一以貫之,就是要堅持因地制宜、量力而行,不搞“形象工程”“面子工程”,不能只為了好看,而是要讓城市更新“走心”,讓老百姓住得舒心。
秉持這樣的理念,我們的城市更新工作也在變化。其實,每座城市都不是冷冰冰的建筑,它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、情感,它是有故事的,所以得慢慢修、細細改,留住溫度、留住煙火氣。這就是我們城市更新的關鍵詞——微改造。
微改造,怎么改?它能給人們帶來些什么?來逛逛老北京的胡同。北京西城白塔寺,現在的熱門網紅景點,也是北京老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(qū)之一。但一張老照片上,房屋破損嚴重,混亂的電線搭得像蜘蛛網。
但現在這里可大不一樣了。凌亂的電線網徹底消失了,胡同整潔、住所舒適。以前下雨天胡同里積水是最讓這里居民頭疼的事?,F在,改造中引入了市政排水排污系統(tǒng),解決了這個難題。這些新設施看似普通,卻貼心而實用。在這樣的微改造中,青磚灰瓦、京味十足的四合院絲毫沒有被破壞,胡同傳統(tǒng)風貌得以保留。
不光是北京,全國許多城市都交出了自己的微改造作業(yè)。在貴州的老舊小區(qū)、上海的弄堂、蘇州的歷史街區(qū)、廣州的城中舊坊……有的加裝了電梯、安了充電樁,有的建起了小公園、老年食堂、社區(qū)共享空間,各有各招,但目的都是讓居民生活更舒適、更美好。
來看組數據,更有說服力:2019年到2024年,全國改了28萬個老舊小區(qū),惠及1.2億人。改造提升了36萬公里老化管線,相當于繞地球9圈。加了387萬個停車位,還建了7.8萬個養(yǎng)老、托育設施。單說今年,成績也很亮眼。2025年,全國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(zhèn)老舊小區(qū)2.5萬個,1月至8月份,已經開工2.17萬個。
當然,不同地方情況不同,也得因地制宜。比如有些地塊閑置多年,有些地方周圍配套不全,就得設計更加完整、系統(tǒng)的更新方案。
在成都,有一個城市新地標——白墻公園,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??删驮趲啄昵?,這里還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閑置的地方該怎么利用、怎么盤活?它的更新方案,用政策里專業(yè)的話講就是“閑置低效土地和載體,如何探索差異化的盤活策略,引入新產業(yè)、新業(yè)態(tài)和新動能”。簡單說,一般的改造難以帶來持續(xù)活力,得花大功夫去“精提升”。
四川成都白墻公園項目經理 呂雯婷:我們當時沿沙河進行了走訪,包括周邊一些稍微老一點兒的小區(qū),包括新建的小區(qū),人群的構成、入住率,我們都做了調研,發(fā)現這條路上最核心的一個點是它有兩個幼兒園、一個小學,在這條必經之路上連一個小賣部都沒有,所以我們需要營造一個15分鐘可達的生活場景。
202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成都舉行,這也讓城市建設者們找到了進行“精提升”的更多靈感。
呂雯婷:大運會之后,大家對全民健身的想法更加深入。現在我們這兒已經有了咖啡、蓋碗茶,還有一些運動、健身、瑜伽的場所,我們希望把這樣的生活狀態(tài)帶給周邊的居民。
現在白墻公園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傳統(tǒng)的公園,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體育和商業(yè)開放空間。
翻閱城市更新地圖,還有這樣一些區(qū)域,它們是一些廢棄的老廠房、老廠區(qū)??粗坪醵紱]什么用了,全拆了又挺可惜。這樣的城市更新又該如何作答呢?
在山東威海有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,叫至海港灣。這里曾經是一個巨大的老船廠,遷走后這里就廢棄了,甚至變成了城市的一道“疤痕”。除了用推土機把它推平,還有可能讓它重新煥發(fā)活力嗎?這也是當地面臨的一個難題。
山東威海市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局黨組書記 局長 山東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設辦公室主任 李瑞玲:一個城市更新要托舉這個城市的一個點;第二要讓老百姓受益;第三要讓建設運營單位有收益。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,更大吸引流量、更多引入體驗式活動或者體驗式場景、更好服務于游客和市民、更好把公共空間留給廣大市民和游客,這是4個基本點。多輪會商以后,決定這個地方應該是文、商、旅、體育這四面結合在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。
最終,巨大的龍門吊、懷舊的大操場,這些都保留了下來,改成了景觀。100多歲的老港碼頭經過改造,竟然看起來很酷、很現代,如同一頭巨鯨躍于海上。整個老廠區(qū)看起來就像個未來之城,而它的肚子里又注入了全新的業(yè)態(tài)。這里建造了海景城市書吧、屋頂休閑花園等六大功能中心,既有公共服務,又有體驗場景。人們可以在這里鍛煉身體、品嘗美食、購物、看演出,或者只是來吹吹海風、放空自己。喜歡這里的人真是太多了,日均客流能達幾萬人次。我國外交部發(fā)言人在向全球推介威海時,至海港灣就是視頻的主角!
在全國城市更新的地圖上,這樣的舊工業(yè)遺存像一個巨大的寶藏,給許多城市帶來了一份驚喜。在山東,一個名為“579百工集”的園區(qū),曾經是濟南東部最大的舊貨和建材交易市場,如今成了當地著名的文旅消費集聚區(qū);河北石家莊,曾經的棉一、棉二廠區(qū)舊址的18棟建筑,是一片超大面積的紡織工業(yè)區(qū),改造后,成了潮流消費、藝術展演的新空間。
劉???/strong>老舊街區(qū)、老舊廠區(qū)改造是提升城市活力、激發(fā)經濟發(fā)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,通過功能轉換、業(yè)態(tài)升級和場景營造,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消費新空間,從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。
我們的城市更新正在從單純的“快”轉向全面的“好”。今年6月,有關部門發(fā)布了《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評選結果公示》,20個城市入圍,未來幾年,中央財政將補助超200億元支持這些城市開展城市更新。
城市更新背后有一把金鑰匙,那就是城市更新,所謂的“新”,不是把老的全換成新的,而是給城市增加實用的“新元素”,給人們生活增加充滿希望的“新氣象”。城市好的老底子依然要保留,老街坊們依然能坐在一起聊天。這才是城市該有的樣子,既有“面子”,又有“里子”,萬家燈火匯成星河,明亮又溫暖。
編輯丨范鶴齡攝像丨徐鵬剪輯丨苗佳亮策劃丨牛彥敏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